產品名稱:嬰兒心肺復蘇及氣道梗塞模型,模擬人
產品型號:ZY-CPR140
該產品可進行嬰兒海氏急救法操作。模擬人根據嬰兒解剖特征和生理特點設計,適用于氣管異物阻塞。氣管異物常見于嬰幼兒,因嬰幼兒會厭軟骨發育不成熟,功能不健全,在口中含物說話、哭笑和劇烈活動時,容易將口中含物吸入氣管內,引起氣管阻塞而導致窒息。
功能特點:
(1)背部排擊法:將患兒騎跨并俯臥于急救者的胳臂上,頭低于軀干,固定頭部,并將其胳膊放在急救者的大腿上,然后用另一手的掌握部用力排擊患兒兩肩胛骨之間的背部4-6次,使呼吸道內壓驟然升高,有助于松動其異物和排出體外。
(2)胸部手指猛擊法:患兒取仰臥位,抱持于急救者手臂彎中,頭略低于軀干,急救者用兩手指按壓兩乳頭連線與胸骨中線交界點一橫指處4-6處。必要時可與以上方法交替使用。直到異物排出或患兒失去知覺。
執行標準:美國心臟學會(AHA)2005國際心肺復蘇(CPR)&心血管急救(ECC)指南標準。(供用戶選擇)
主要功能物點:
■ 正常的氣道阻塞模擬;
■ 可進行標準的CPR操作:人工呼吸和心外按壓;
■ 氣道貫通時的胸部擴張;
■ 窒息、異物阻塞氣道的模擬;
■ 標準嬰兒真人比例設計及準確的標準
患者在發生心搏驟停后呼吸并不會立即停止,因此不必要重復心肺復蘇中A、B兩個程序,根據臨床實踐結果,新版本的2010心肺復蘇指南將次序從“A —B—C”改為“C—B—A”,實施心肺復蘇時根據患者具體情況,靈活地組合程序可提高心肺復蘇質量,進一步增加心肺復蘇程序的主動性和靈活性。
現代醫學心肺復蘇的目標不僅要恢復患者心搏呼吸,還要其腦復蘇,而由于影響患者心肺腦復蘇的影響因素多,不具有特異性,因此在進行心肺復蘇時應根據患者具體情況選擇合適的程序。本研究中對C—A—B、D—C、C—D程序與 傳統的A—B—C—D程序進行比較,結果顯示,C—A—B程 序效果,與王學義等研究結果一致,而黃天立等研究結果則顯示,C—D程序心肺腦復蘇成功率較其他程序高。
在對心搏呼吸驟停患者具體情況進行評估后,靈活地組合心肺復蘇程序,以提高心肺復蘇質量,較大限度地保障患者存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