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共享經濟之父”、著名暢銷書作家杰里米·里夫金在GIC全球創新者大會的演講,他描繪了一個理想的、具有烏托邦特色的共享經濟社會形態:隨著計算革命帶來的指數級增長,會重塑能源、通訊與交通模式,而這些模式最后都會加速“分享經濟社會形態”到來的腳步。
這周我們發過一篇文章說《能制造風口的人,從不擁抱變化》,如果將這兩篇對比來看,有一些東西還是很有趣也很重疊的。無論何種經濟形態,它都致力于改變人們的生活質量與生活效率。商業是人類的產物,而人總是會想節約更多自己的時間(所以需要任何事情上的高效),在這些節約出來的時間里提高生活質量(所以我們在發展這樣那樣的生活方式)——新能源其實也是讓人的生活環境更好,從而質量更高。
所以無論給這些經濟形勢套上任何模型,它的本質沒有改變。共享經濟的美妙之處是可以讓效率變得非常之高,而成本卻更低;分享經濟的前提是數據處理已經呈現出指數級的增長,可以通過計算更有效更創造性的去分配資源,這個前提有幸的是,早已經到來了。共享經濟如果是一個河床,那么它已經具備了擁有潮水的力量。
杰里米·里夫金
“共享經濟”之父杰里米·里夫金,美國華盛頓特區經濟趨勢基金會總裁,享有國際聲譽的社會批評家和暢銷書作家,著有《第三次工業革命》、《工作的終結》、《生物技術的世紀》、《路徑時代》,每本書都被翻譯成十五種以上的語言。里夫金還是華盛頓特區經濟趨勢基金會的主席,曾經擔任過前歐盟委員會主席羅曼·普羅迪的顧問。
新的經濟在誕生
我覺得來到這里很棒,這里有新千年的創造者。開始的時候我要非常清晰地說一點,國內生產總值在放緩,每個國家都是如此,所有地方都是這樣的。GDP放緩,是因為生產力放緩了,世界上每個國家都是如此。過去的20年,一直是這樣的。非常清晰的是,我們開始看到新的經濟要誕生了,我們也看到已經誕生了一個新的經濟范式。我們可以理解為危機和機遇。
我們需要知道新的經濟范式是怎樣改變的,我們想知道它是怎么產生的,我們可以畫一個路線圖。你們這一代人就可以畫一下,看一下它在歷史上是怎么走的。歷史上差不多有7次經濟范式的轉變,是一個協同分享的結構。它們有個共同點,也就是在某個時刻,出現三個不同的技術并且融合,從而創造一個共同的技術平臺,和新的基礎設施,造成根本性的變化,來改變我們如何在整個價值鏈上進行管理。
這三個基礎的技術,第一個是通訊,可以更加有效管理我們的經濟活動;其次是新能源,可以驅動我們的經濟活動;第三是新的交通模式,使我們經濟能夠運轉。所以,在通訊、能源和交通,以及物流這幾個領域發生根本性的改變,會改變我們管理經濟和經濟能力的基礎。經濟活動,要管理賦權,并且要管理我們的產品和服務。
例子1
第一次工業革命在19世紀發生的,第二次工業革命在20世紀。第一次工業革命是在英格蘭,英國用的蒸汽機孕育了一種新的生產方式。之后在整個英國,又發明了電報,這些通訊技術與新能源結合起來,把蒸汽機加上輪子,做了火車頭,就有了火車,從而可以在全國性的鐵路系統上運轉整個經濟。
能源和交通這是很關鍵的,催生了第一次工業革命和基礎設施。基礎設施大大地提高了生產力,所有的經濟形態都產生了,這是一個平臺。因為基礎設施一旦到位,就能夠增加生產力,管理能源,并且以此推動我們的生產活動。
第二次工業革命是在美國和德國,核心的電力和通訊變化之后,在經濟活動中,使得我們有了一個大的跨越,這是由無線電的電話推動的。有了電話,就像有了因特網一樣重要,電話之后是廣播和電視。亨利·福特發明了汽車裝配生產線,把所有的人推到了道路上,然后道路把所有的經濟活動都給轉變了。
第二次工業革命是在20世紀產生的,到達巔峰是在2008年,那時波洛克原油還不到140美元一桶。在2008年,所有的購買力下降了,在所有地方都是如此,那是一個經濟的地震啊!經濟市場在60天之后就崩潰了,我們都感到了崩潰,但是還有更大的隱患呢。第二次工業革命的太陽落下了,因為有了新的電子通訊,又有了新的能源替代化石能源。
例子2
當默克爾成為德國總理的時候,她讓我去柏林。她剛上任幾周就讓我去解決一個問題:如何讓德國的經濟增長?我到了柏林,問了默克爾的第一個問題,我說:“默克爾,你如何讓德國的經濟增長?如何讓歐盟的經濟增長呢?”全球經濟在過去的一個時代是怎么增長的?靠通信技術、能源以及交通,它們都在成熟,但是沒有帶來任何生產力的提升,這怎么增長呢?
前幾天,我跟默克爾做了一個規劃,規劃了第三次工業革命。一個新的矩陣,能源、交通以及交流推動經濟共同發展的一種方式。最后,默克爾跟我說:“里夫金先生,第三次工業革命,會在德國發生!”
這就是第三次工業革命:通信技術。任何的經濟活動,如果一旦和互聯網活動結合起來,就可以減少邊際成本,并且提高我們的經濟生活。你們所有的人都有iPad,都有智能手機。這樣的技術,在過去的25年不斷地發展,這是互聯網催生的。這些通信技術都已經數字化了,它們都在轉變。我們有數字化的可再生能源網絡、數字化的自動GPS,以及無人駕駛的網絡,可以有一個三網的融合。
交通、能源和通信,都可以數字化,來讓經濟活動運轉。“互聯網+”有很多的困惑,告訴你們,對于“互聯網+”有一個誤解,這并不是說所有的東西都可以數字化,我跟你們說的是“互聯網+”,三網融合,通信、交通和能源結合起來,就是“互聯網+”。
這三個互聯網它們都在一個平臺之上,它是架在物聯網之上的。我們會把傳感器都聯結起來,就可以分析實時數據。這些數據是干什么的呢?它們可以在交通、通信和能源網絡“來回”,所有的人都可以管理并且運行經濟活動了。我們在農業方面有傳感器,在工廠里有傳感器,智能家庭有傳感器,智能汽車、智能辦公室、智能庫房,都有傳感器,會組成大數據,在整個體系中推動經濟活動運轉。
世界將有大規模的變化
到2030年,我們會有一個大聯結。我們會有一個網絡平臺向所有人開放,這是一個關鍵。我們會有30億人連上互聯網,這是現在物聯網上的的情況。未來會有25美元的智能手機,所有人都可以連上網。你每天掙兩美元都可以買個智能手機,所以這是一個大躍進。從第一個手機誕生以來,我們現在可以看到一個幾乎沒有成本的手機,這都發生了什么?
這就是變化,大規模的變化。我們要看到互聯網平臺的發展,我們要認認真真地應對它。我們需要創新,物聯網平臺非常的便宜,幾乎是零邊際成本。我們可以縮減數據,把那些沒有用的數據都剔除掉。我們可以看到我們聯結的活動,我們可以儲存這些活動的數據,我們也在從事經濟活動,我們也在這個經濟中循環,我們每天也在應對這個價值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