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綠茶的生長環境:源自1200米的高山茶園,高山氣候冷涼,早晚云霧籠罩,平均日照短,導致茶樹芽葉中所含“兒茶素類”等苦澀成分降低,進而提高了“茶胺酸”及“可溶氮”等對甘味有貢獻的成分。由于日夜溫差大及長年午后云霧遮蔽的緣故,使得茶樹的生長趨於緩慢,讓茶葉具有芽葉柔軟,葉肉厚實,
我們知道,山愈高,空氣就愈稀薄,氣壓也就愈低。
同時,高山上一年四季常常云霧彌漫,因為有霧,茶樹受直射光時間短,漫射光多,光照較弱,這正好適合茶樹的耐陰習性。由于高山霧日天氣多,空氣濕度就比較大,這樣長波光被云霧擋了回去,照不到植物上,但短波光透射力強,卻可以透過云層照射到植物上。而茶樹受這種短波光照射后,有利于茶葉芳香物質的合成。
其次,高山地區晝夜溫差大,山高溫度低,對茶葉生長也是一個有利條件。還有一點是,高山栽茶的地方大部分為沙質土壤,土層深厚但通氣良好,酸堿度適宜,加上樹木蔥郁,落葉多,使土壤肥沃,有機質豐富。這也是適宜于茶樹生長。另外,高山大岳中,環境很少受到人為的污染。
二、綠茶的制作工藝:綠茶及其制作工藝 綠茶分烘青、炒青兩種。烘青綠茶初制工序有3道:殺青、揉捻十干燥。炒青綠茶初制工序有:鮮葉→殺青→樣捻→炒干。干燥方法和烘青綠茶相異,不是烘干;而是炒于。炒干是形成炒青綠茶特有的形狀、色澤、香味的關鍵工序,閩東各縣茶葉生產炒干形式有全炒干和半烘炒兩種。所使用的炒于機有鍋式炒于機與滾簡炒于機兩種。殺青 手工殺青,即用普通鐵鍋為炒鍋,進行手炒。殺青鍋殺青,待鍋加熱至鍋底微紅,鍋溫達200—240t左右時,投人鮮葉15—2公斤,采取?悶、抖、揚相結合的翻炒方法.鈔至適度手搖殺青機殺育效率比手工高3—5倍。每鍋投葉量為5公斤左右,轉速每分鐘18—20轉,炒8—9分鐘,采取“悶炒”、“先悶后抖揚”的方法炒至適度。兩鍋連續殺青機殺青,其操作程序為:待前鍋燒至微紅,鍋溫達260—280t時,投人鮮葉6公斤左右,然后加蓋悶妙,待鍋蓋縫冒出水汽時,開蓋揚炒。炒3—4分鐘,開動鍋閘門,讓茶葉自動進人第二鍋(鍋溫掌握在100℃左右)。第二鍋炒至適度即可出茶。滾筒殺青機殺青,其操作程序為:炒灶生火后,開動通風機、啟動滾筒,使燃料鍋火溫達90—100t時,開始投葉殺青至出青,只需1—2分鐘。工效比二鍋連續殺青機提高2倍。殺青畢,卸出柴炭,待滾簡冷卻后即停機,隨后將殺青葉攤涼付揉。 揉捻 機器揉捻要求嫩葉溫揉,粗葉熱揉,裝葉適當,轉速宜快,加壓適宜,分次揉捻,分次解塊。其操作程序為:不加壓一輕壓一重壓一解塊一出茶。揉捻時間一般25~35分鐘。
綠茶的泡法:
四、綠茶的泡制方法:綠茶沖泡后具有綠葉清湯的特點,為了便于觀察茶葉的外形和香氣,沖泡綠茶可以選用有蓋的壺、杯或碗泡茶。綠茶與水的比例較好控制在1:60的范圍嫩,平均每杯放3g左右茶葉即可。
綠茶的水溫一般用80度左右的沸水沖泡,尤其是芽葉細嫩的名優綠茶,對于水溫的要求就更加嚴格了。否則水溫太高容易破壞茶中維生素C,咖啡堿容易析出,致使茶湯變黃,滋味較苦。水溫太低的話就無法沖泡開茶葉,致使茶葉舒展不開,香氣散發不到位。
一般綠茶的泡法分為上投法、中投法和下投法三種,下面進行簡單的解釋。
一、上投法
為了方便觀察茶葉的舒展程度,事先選用一個大小適中的玻璃杯,倒入適量的80度左右的沸水,然后投入3-5g綠茶,等待茶葉慢慢下沉,靜看綠茶在杯中慢慢伸展,等待綠茶完全下沉的時候便可飲用品嘗。
二、中投法
將準備好的玻璃杯中盛滿約三分之一左右的水,然后投入適量的綠茶茶葉,當看到茶葉舒展開來的時候,再將玻璃杯中充滿水,當綠茶再次完全下沉的時候便可以品飲。
三、下投法
采用下投法的話較好選用瓷蓋杯,先投入適量的茶葉,然后再加入些許的溫沸水即可,將綠茶完全浸濕并讓茶葉得以自然舒展,待綠茶舒展差不多的時候將茶杯中倒滿開水,期間能夠觀察到茶湯慢慢浸出,當茶湯浸潤均勻的時候便可以飲用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