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護系統說明:1.縱橫交錯的φ16縱橫向支撐繩與4.5X4.5m正方形模式(邊沿局部根據需要有時為4.5X2.5m)布置的錨繩相聯結并進行預張拉,支撐繩構成的每個4.5X4.5m(或4.5X2.5m)網格內鋪設一張D0/08/300/4X4m(或4X2m)型鋼絲繩網,每張鋼絲繩網與四周支撐繩間用縫合繩縫合聯結并拉緊,該預張拉工藝能使系統對坡面施以一定的法向預緊壓力,從而提高表層巖土體的穩定性,盡可能地阻止崩塌落石的發生并將小部分落石限制在一定的空間內運動,同時,在鋼繩網下鋪設小網孔的S0/2.2/50型格柵網,以阻止小尺寸巖塊的塌落。
2.施工順序及工藝:①主動防護網應在邊坡急流槽施工后施工,對坡面防護區域的浮土及浮石進行清除。②放線測量確定錨繩孔位(根據地形條件,孔間距可有0.3m的調整量),并在每一孔位處鑿一定深度不小于錨桿外露環套長度的凹坑,一般口徑20cm,深15cm。③按設計深度鉆鑿錨繩孔并清孔,孔深應比設計錨繩長度長5cm以上,孔徑不小于φ42;當受鑿巖設備限制時,構成每根錨繩的兩股鋼繩可分別錨入兩個孔徑不小于φ35的錨孔內,形成人字形錨繩,兩股鋼繩間夾角為15~30°,以達到同樣的錨固效果。④注漿并插入錨繩(錨繩外露環套頂端不能高出地表,且環套段不能注漿,以確保支撐繩張拉后盡可能緊貼地表),采用M40水泥砂漿,孔內應確保漿液飽滿,在進行下一道工序前注漿體養護不少于三天。⑤安裝縱橫向支撐繩,張拉緊后兩端各用2~4個(支撐繩長度小于15m時為2個,大于30m時為4個,其間為3個)繩卡與錨繩外露環套固定連接。⑥從上向下鋪掛格柵網,格柵網間重疊寬度不小于5cm,兩張格柵網間的縫合以及格柵網與支撐繩間用φ1.2鐵絲按1m間距進行扎結(有條件時本工序可在前一工序前完成即將格柵網置于支撐繩之下。⑦從上向下鋪設鋼繩網并縫合,縫合繩為φ8鋼繩,每張鋼繩網均用一根長約31m(或27m)的縫合繩與四周支撐繩進行縫合并預張拉,縫合繩兩端各用兩個繩卡與網繩進行固定聯結。
3.邊坡巖層破碎、松散時,錨繩可加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