釉下彩 所謂“釉下彩”,是指在釉下進行彩繪,亦即在胎體上彩繪之后再罩上一層無色透明的釉,以1300左右的高溫與瓷器一次燒成。其特點是色彩光潤柔和,清淡雅致,同時,于彩在釉下,不易磨損,不易變色。但由于釉下彩的色料要經高溫燒成,而能經受高溫的色調并不多,所以它的品種遠不及釉上彩那么豐富。釉下彩為唐代長沙窯所。它開始是釉下褐彩,紋飾也 比較簡單;然后發展為褐、綠兩彩。宋元以后,便出現了包括青花、釉里紅、釉下五彩等在內的許多新品種。青花 青花是指應用鈷料在瓷胎上繪畫,然后再施透明釉,在1300左右的高溫下一次燒成,呈現藍色花紋的釉下彩瓷器。其特點是:只使用一種顏色,一次高溫燒成,工序較為簡便,因此在瓷器裝飾上應用廣泛。青花以明宣德所制為佳。其青料來源于國外的一種含鈷礦石,叫作“蘇泥勃青”。成化以后,開始使用本國青料如“平等青”、“珠明料”等。